【利得研究 · 基金研究】主动 VS 被动!主动管理与指数投资之辩
原文章发布时间:2024年8月27日
◆ 投资摘要 ◆
|
图1:被动权益基金份额逐步提升
资料来源:Wind、利得基金,数据截至2024年6月30日
图2:被动权益基金规模逐步提升
资料来源:Wind、利得基金,数据截至2024年6月30日
图3:被动权益基金构成以股票型ETF为主
资料来源:Wind、利得基金,数据截至2024年6月30日
从股票型ETF的构成来看,截至2024Q2,规模指数ETF资产净值占比最大,约为69%,行业及主题指数ETF占比合计约为27%。但从新发基金来看,相较23Q4,行业及主题新发基金的数量最多,但权益市场行业轮动频繁,行业及主题ETF的表现差异明显,从份额和资产净值来看仍有所下滑。随着权益市场结构型复苏,行业及主题ETF的配置需求仍然较高。
过往我们在《行稳方能致远,公募量化的星辰大海 - 利得主题基金研究系列 - 量化基金篇》以及《宽基指增产品的业绩归因与优选 - 利得主题基金研究系列 - 量化篇之二》系列研究中详细展示了利得研究关于宽基指增在超额收益分布、业绩归因、宽基指增配置价值与场景和宽基指增产品优选的成果。本文将重点比较行业、风格下的主动权益基金和被动权益基金的各项表现。
图4:规模指数ETF资产净值占比最大
资料来源:Wind、利得基金,数据截至2024年6月30日
图5:行业及主题新发基金的数量最多
资料来源:Wind、利得基金,数据截至2024年6月30日
图6:公募量化管理人Top10(亿)
资料来源:Wind、利得基金,数据截至2024年6月30日
图7:股票ETF规模前10大管理人
资料来源:Wind、利得基金,数据截至2024年6月30日
图8:股票ETF前10大管理人布局方向
资料来源:Wind、利得基金,数据截至2024年6月30日
图9:利得行业主题分类
资料来源:Wind,利得基金
图10:行业主题基金类型数量分布
资料来源:Wind、利得基金,数据截至2024年6月30日
图11:行业主题基金类型规模分布
资料来源:Wind、利得基金,数据截至2024年6月30日
从主动行业主题基金和被动行业主题基金的各类行业主题基金的规模占比来看,科技TMT为合计占比最多的主题,新能源、医药生物、消费服务等主题在两类基金中均占有较大的比重。另一方面,被动基金中金融地产主题规模占比为20.01%,而主动金融地产主题基金的规模占比仅为2.51%,近年来金融地产偏弱行情显著影响主动管理人的配置需求。
图12:主动各类型行业主题基金规模占比
资料来源:Wind、利得基金,数据截至2024年6月30日
图13:被动各类型行业主题基金规模占比
资料来源:Wind、利得基金,数据截至2024年6月30日
图14:主动行业主题基金相对指数投资超额收益 (%)
资料来源:Wind、利得基金,数据截至2024年8月9日
今年以来,多数主动行业主题基金跑出超额收益。年初至今,市场行业轮动频繁且迅速,一季度市场整体呈V型走势,前期小微盘因子崩塌,大盘蓝筹相对占优,资源周期显著抗跌。随后估值修复和热点带动下,极致的风格分化出现再平衡,科技TMT超跌反弹。二季度市场再度发生较大变化,整体呈倒V型走势,5月缩盘调整后一路下探,行业轮动速度进一步提升,一方面资金在煤炭、公用事业、银行等红利板块主动避险,另一方面电子等板块则在AI手机、半导体国产替代等催化下贡献较大弹性。三季度以来,市场持续低位震荡,市场风格出现明显高且低,偏防御板块有所回调,而处于低位的医药、消费、非银金融有所反弹。在此期间,多数主题的主动基金显著跑赢被动基金,特别是医药生物和新能源主动基金显著跑赢被动基金和基准指数。
图15:近5年各主题主被动行业主题基金相对基准超额收益情况(%)
资料来源:Wind、利得基金,数据截至2024年8月9日
图16:积极择时与不择时主动行业主题基金相较指数投资超额收益 (%)
资料来源:Wind、利得基金,数据截至2024年8月9日
行业配置能力主要体现在主题及主题外行业的阶段性配置,主题内子赛道轮动收益体现为主题结构化行情下内部细分子行业的轮动能力。主动行业主题基金对相应主题的投资占比较高,其行业配置能力主要依赖于对应主题的行情表现,因此重点关注其获取子赛道轮动收益的能力。近3年维度,主动行业主题基金的子赛道轮动可以贡献一定的收益。分主题来看,除医药生物外,其余主题的主动基金子赛道轮动能力均表现较好,其中资源周期、新能源等主题的子赛道轮动最为有效。
图17:近3年主动行业主题基金的子赛道轮动能力(%)
资料来源:Wind、利得基金,数据截至2024年8月9日
个股选择能力方面,纵轴代表组合持仓标的剔除资产配置和行业配置收益后的年化超额收益,数值越大代表个股选择能力越高。横轴代表年化日度个股选择收益的稳定性,数值越小代表个股选择能力越稳定。进一步拆分在个股选择上的胜率与赔率分布,纵轴代表选股胜率,计算近3年6期年报和半年报基金持有个股区间跑赢行业基准的概率,数值越大代表选股胜率越高。横轴代表选股赔率,计算持股平均区间绝对收益率,数值越大代表选股赔率越高。
图18:主动行业主题基金近3年个股选择能力(%)
资料来源:Wind、利得基金,数据截至2024年8月9日
图19:主动行业主题基金近3年选股胜率和赔率 (%)
资料来源:Wind、利得基金,数据截至2024年8月9日
图20:近3年主动基金主题内选股超额贡献(%)
资料来源:Wind、利得基金,数据截至2024年8月9日
图21:近3年红利指数与宽基指数收益表现
资料来源:Wind、利得基金,数据截至2024年8月9日
市场上被动红利策略基金跟踪的红利指数较多,利得研究将被动红利策略基金分为宽基红利、红利低波、红利质量和红利行业四类。其中,红利低波为名字含红利低波/低波,红利质量为名字含红利质量/高股息/龙头,红利行业为国企/央企/消费等行业,其余为宽基红利策略。主动红利策略基金由于难以从名字分辨其是否采用红利策略,因此分类标准为近4期年报及半年报红利因子的均值大于7的基金归类为主动红利策略基金。
图22:市场主流红利指数跟踪规模 (%)
资料来源:Wind、利得基金,数据截至2024年6月30日
根据利得研究红利策略基金分类,截至24Q2,被动红利策略基金共有64只,主动红利策略基金共有48只。其中,被动红利策略基金中,红利低波基金数量最多,宽基红利基金规模最大。从跟踪红利指数来看,跟踪中证红利的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其次为红利低波100和红利低波指数。主动红利策略基金则主要投资银行、煤炭、交通运输、石油石化、钢铁、基础化工等传统高股息行业为主。
图23:被动红利策略基金各类型数量及规模占比(外圈规模)
资料来源:Wind、利得基金,数据截至2024年6月30日
图24:规模前5跟踪红利指数数量及规模占比(外圈规模)
资料来源:Wind、利得基金,数据截至2024年6月30日
图25:市场主流红利指数近3年指标 (%)
资料来源:Wind、利得基金,数据截至2024年8月9日
进一步筛选成立满3年,规模大于2亿的被动红利策略基金,以及现任基金经理任职满3年的非定开、非持有期主动红利策略基金进行业绩比较。近3年主动红利策略基金相较被动红利策略基金并无超额收益,但相较偏股混基金指数的超额十分显著。被动红利策略基金指数凭借紧密的指数跟踪和分散化投资,可以帮助投资者较好把握红利投资机会。但主动红利策略基金在当前偏弱震荡的市场环境下相较其他策略基金有明显的超额,适合作为红利价值型底仓配置。
图26:近3年主动红利策略基金相对被动红利策略基金的超额收益情况(%)
资料来源:Wind、利得基金,数据截至2024年8月9日
图27:近3年主动红利策略基金收益归因(%)
资料来源:Wind、利得基金,数据截至2024年8月9日
图28:近3年红利策略基金持仓分析
资料来源:Wind、利得基金,数据截至2024年8月9日
图29:被动行业主题基金优选 (%)
资料来源:Wind、利得基金,数据截至2024年8月9日
图30:主动行业主题基金优选 (%)
资料来源:Wind、利得基金,数据截至2024年8月9日
图31:被动红利策略基金优选 (%)
资料来源:Wind、利得基金,数据截至2024年8月9日
图32:主动红利策略基金优选 (%)
资料来源:Wind、利得基金,数据截至2024年8月9日

风险提示
投资有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相关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人请详阅基金合同等法律文件,了解产品风险收益特征,根据自身资产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审慎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
重要声明
阁下/贵方接受、阅读或使用本文件即表明阁下/贵方已事先及无条件接受以下“重要声明”所载之条款和条件:
本文件系为利得基金备制,本文件中的信息仅作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具有法律约束力之产品投资要约或要约邀请,并且不可用于对投资的评估。
本文件所载信息仅为初步提示,利得基金从未表述或保证本文件中的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接受或使用者亦不得对其完整性和准确性提出要求。即使本文件所有信息系已尽最大的谨慎提供、选择和校验,利得基金对于信息的完整性以及内容的正确性亦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资料仅为宣传用品,本机构及工作人员不存在直接或间接主动推介相关产品的行为,不构成投资建议。
保密条款
本文件中的信息均为保密信息,未经利得基金书面事先同意,不得为任何其它目的,整体或部分地使用、复制或传播本文本中所含信息。
未经事先书面许可,本文件不可被复制或分发,本文件内容亦不可向任何第三者披露,仅供特定范围内的资深专业投资人士使用,不得用作它途。一旦接收或阅读本文件,阁下/贵方应被视为已经接受此项保密条款。